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社区 乡镇社区

“四链合一”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发布时间:2024-12-11    文章来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在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健全落实党员管理监督机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聚焦破解流动党员动态掌握难、学习教育难、日常管理难、作用发挥难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流动党员管理作出明确要求。如何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有位”更“有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途径,切实加强流动党员归属感、责任感,以“四链合一”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的过程中“流动不流失、流动不流学”。

  找准“基本点”,建好“网格链”,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动党员由于其流动性、分散性特点,久而久之容易成为“边缘人”,失去归属感。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毯式”“拉网式”摸排,建立“1+1或1+N”双向联系机制,完善“一人一册”流动党员管理台账,采取电话联系、入户走访、寄发信件等方式,对流动党员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做到随时更新、动态管理,让流动党员始终置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根据流动党员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流入地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事务中,实现从“流入”变“融入”,消除管理空白和死角。

  把握“关键点”,提升“教育链”,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不少流动党员忙于“柴米油盐”,想不到也顾不上“精神食粮”,管理重点在于激发流动党员教育学习的内生动力。各级党组织要建立流动党员“线上+线下”学习机制,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支部建到“云端”,把党员连上“网络”,为流动党员精准“送学”,着力使流动党员通过指尖学习充电提能,确保线上“充电”“补钙”不掉队。采取“集中补课”形式,构建“家里面+家外面”共联学习模式,用好流动党支部等载体,扎实开展流动党员座谈会、专题培训会、集中研讨会、实地观摩等,及时普及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会议精神,打破时空壁垒,确保全员学习“无遗漏”、线上线下“共安家”。 

  抓好“落脚点”,延展“服务链”,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党员是流动的人才资源,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潜在力量。各级党组织要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在外流动党员联系广、门路宽等优势,实施流动党员反哺工程,汇聚力量服务家乡发展。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时机,邀请流动党员中的“能人”分享“成功路”、畅谈“致富经”,组织开展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带富一批群众“四个一”活动,引导他们投身到当地基层治理、建言献策等活动中去,让流动党员在外也能“大展拳脚”。抓住流动党员信息灵、思路活、观念新等特点,将他们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智囊团”“人才库”,发动流动党员支持家乡经济发展,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聚焦“着力点”,夯实“责任链”,让流动党员“管理”不“掉线”。聚焦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流动党员全链条全覆盖全周期管理,压实责任、摸清底数、强化跟踪,确保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积极构建各级党委、基层党委、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五位一体”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探索制定流动党员多方共管责任清单,从党委、党支部两个层面建立外出报告、信息登录、挂钩联系、关怀关爱、教育警示、督查考核、组织管理、党费收缴等制度,明确流动党员工作责任,持续完善流入党员纳管反馈机制,关注党员思想、学习和作用发挥情况并如实记录,每月向流出地党组织反馈,形成流入地、流出地常态化互动管理模式。(蔡林


【责编:刘春梅】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