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通讯员周效义)今年40多岁的段瑞良是砀山县关帝庙镇的人大代表、镇纪委委员、财政所长,同时还担任汪大楼村包村镇干。身兼数职的他,自2017年起到汪大楼村驻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以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全力投身到脱贫攻坚最前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困难群众的冷暖牵挂在心头,尽心尽力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用“铁脚板”拉近了与困难群众之间的“零距离”、跑出了脱贫攻坚的“加速度”。群众夸赞他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镇干,被中共关帝庙镇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点赞和领导的肯定。好成绩是干出来的,这里面,不知倾注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多少履职尽责、乐于奉献的心血与汗水。
段瑞良自2017年驻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以来,一年到头经常处于工作任务重、强度大的环境中。为善始善终完成脱贫攻坚第一政治任务,他发挥帮扶人员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始终秉承“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打折扣、完成任务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坚持做到亲力亲为,从来都没有耽误过。他常说:“扶贫工作无小事,自己的一点小失误,有可能会影响扶贫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都要精益求精”。
为完成贫困村高质量出列、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任务,他起早贪黑,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白天走访贫困群众,帮助选产业、定项目,制定脱贫致富计划;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填写有关表格,确保规范有序。他成了贫困户家中的常客,困难群众把他当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他和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贫困村高质量出列、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汪大楼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36户650人。主要因病致贫(214户378人),贫困户基数大(占全村总人口的10.9%),且年龄偏大(60岁以上占比62.2%),多数贫困户为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力(占比32.8%)。作为包村镇干,如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他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建成了长效发展产业,做好全村贫困户务工人员163人的劳务输出工作,为贫困户提供了长期公益性岗位19个,临时公益性岗位27个,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26个,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干好工作业务为先。作为镇财政所长,他既要确保全镇扶贫资金的正常运营、发放、使用安全,还要加强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管;作为镇纪委委员,既要搞好涉及扶贫领域的信访,还要对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实行阳光下的操作;作为帮扶人员,他既要沉下心来走村入户,还要帮助困难群众选准产业做好帮扶。为增强扶贫本领,他深入钻研业务,每天都坚持学习1个多小时,熟练掌握了扶贫技能,他成了基层扶贫工作的业务骨干,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经常的事。
“扶贫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为让脱贫致富户有舞台,他指导脱贫致富户在“培”、“带”上下工夫,通过组织开展“以富带贫”活动,培植了12个“贫困户互助岗”示范点;让本辖区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为让村级工作有章法,他先后30多次到村指导推行“阳光扶贫”工作。
在他的组织下,聘请县农业农村局瓜果蔬菜种植方面的专家,对村民和特色种养业自主实施贫困户进行了培训,传授科学种植瓜果蔬菜和管理技术,提高困难群众发展产业的技能。针对部分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象,他积极谋划村级产业扶贫项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复的两个村级产业扶贫项目均已经完工,其中在毛庄寨村投资71万元建设1008平方米钢结构厂房1座,在赵岗村投资60万元建设1008平方米钢结构厂房1座,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工作,他经常加班到深夜。
段瑞良身兼数职,他干每一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把人生定格在为人做事上,不求事事如意,但求问心无愧,他在自己的岗位上躬身耕耘,甘当铺路石,永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本色,努力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奉献。
责编: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