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 “我丈夫常年在床,我也不能出远门打工,只能在家照顾她,多亏政府给我安排了一个保洁员岗位,让我能在家门口工作,一个月能领到固定工资,解决我的生活困难。” 灵璧县冯庙镇王刘村杨静说。
杨静是王刘村脱贫户,18年前,杨静的丈夫钱军在外边工地负伤,造成高位截瘫,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没有了收入来源,家中生活十分困难,针对杨静家的状况,村里为她安排了公益岗,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靠着公益岗位,杨静家有了固定收入,经济上有所好转,加上镇村不断给予帮扶,杨静家很快脱离了贫困。
像杨静这样的例子,在冯庙镇还有不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贫困户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先扶志。冯庙镇充分结合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意愿,积极入户走访,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因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缺乏、因病、因残致贫而产生的就业难题,对有就业意愿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了摸底排查。了解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就业需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公益性岗位,科学设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公益性岗位,努力做到人适其岗。
以扶贫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达到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摆脱贫困,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和“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愿望。目前,冯庙镇所有的护林员、保洁员、禁烧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全部安排给了贫困户。
公益性岗位不仅调动了贫困人员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帮助他们树立了改变家庭困境的信心,让贫困人员找到了长久脱贫的门路,由此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讯员 曹金龙)
责编: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