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 历经18年打磨,灵璧县《黄湾镇志》终于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面向全国发行了,这是宿州市极少、也是灵璧县出版的第一部乡镇志。书达黄湾镇后,在全镇上下引起轰动和强烈反响。此志填补了该镇有史以来没有出版志书的空白。随着一本本志书进农家、在全县乡镇传阅,浓浓墨飘百里香,人们都在议论和纷纷夸赞镇委、政府为他们出了一本好书。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向各地新华书店发行和网上发行也十分火爆,图书馆和社会上收藏的单位和个人纷纷购阅,受到广泛好评。全志共设14章,63节,从明朝以来到2018年的大事记和附录10多项专项大事记载,共计615千字,150多幅历史和现阶段照片。详细记载了黄湾人民在各个朝代繁衍和社会发展史。从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名领导下,广大农民经历了从农奴到新社会当家做主人的长达900多年的历史跨越。在政党政权的第二章中,详细记载灵璧县成立第一个党小组就在该镇区域内展开了中国共产党活动和发展,是灵璧县内首块建立起红色根据地基层政权组织。到1931年10月,共发展党员7人,成立了龙水段党支部。到1969年,建立韦集区委,下设6个乡,建起6个党支部。到1992年镇建制时,共设63个党支部,党员总数956人。到2014年,党员总数发展到1588人,现发展到1850多名。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发展强大和核心领导取得辉煌成绩的历史。
在第四章农业节中,详细记载解放前地主垄断土地,剥削农民,粮食产量极其低下,广大农民食不饱腹,依不遮体。到1949年,小麦亩产只有七八十斤。因水利设施差,自然灾害频繁,十年到有九年荒。解放后,乡村党组织积极带领群众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在此章里,特别详细记载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领导的坚持走改革开放路,村村都实行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从生产队时期的二三百斤,提高到五六百斤,近年来又上升到千斤以上,在全国首次出现卖万斤粮的万斤户,被评为国家和全省售粮大户。
文化章是全志篇幅最长的大章,详细记载乡村基层文化组织发展,由村庄草房文化室到文化大楼、文化广场、文化大走廊和文化舞台的转变。民间演唱发展和传承,是淮北大鼓和皮影戏、琴书发源重点之乡。被县命名曲艺、钟馗画等传承人20多名。涌现出国家级书画、作家、作曲家会员4人,发表长篇小说6部。在民歌节中还详细把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各种劳动号子记载下来,农民在长期从事不同的劳动中,用血汗和智慧呐喊编出各种劳动的号子,在打场、赶车、耕地、拉犁、拉车、扒河抬土等劳动中,都喝出各种优美的号子。镇志主编在经历较长时间搜集整理中,组织作曲家对各种号子进行谱曲,收录在志书中间,它反映出农村时代的音符,让社会留住,人们记住。
社会保障章内容十分丰富,从劳动发展到社会福利,从生活消费居住环境改善,农民在满足物质生活后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全部都写在此章中。解放前的劳动是人力与畜力捆绑在一起,改革开放后的劳动,是机械化的作业。现在小飞机和智能机械入田,都体现出智能劳动。在人们消费上,是砸甜杆上高楼,步步高,节节甜。解放前,农民住皆是茅草房,依皆粗布,食则豆杂粮;呈现半年犹以草木根充饥。家有木具杂什器者十不得一,故岁携家远出,毫无顾恋。解放以来,人民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年年收人不断提高,从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吃的饱,到吃的好,又到吃的健康实现小康方面发展。穿的从大棉袄、大棉裤,到薄而暖,薄而俏。出行从步行、自行车到小轿车。现发展到网上购物,数字彩电,用上组合电气化灶具,不见冒烟就能做丰盛的菜饭。住的从草房到砖瓦房、两三层楼房,较多的到城里买房。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一部真实的农村发展史,更加珍惜今日来者不易的幸福生活。
《村庄》被省、市方志专家称为最有特色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章,在全章中收录了全镇每一个自然村庄,从建庄到现代发展各个时代给所有村庄带来的变化,都清清楚楚的进行记载。还把各姓氏迁入繁衍史、家族和家庭发展,村庄中出现的各种工匠能人、名人都写入所在村庄中,使现代的每家每户都能晓知建庄史和家族繁衍史,被广大群众称之为“三史”:即村庄史、家族史、姓氏史的华丽篇章,成为群众最爱看的篇章。
此外,在附录里收进十大内容,成为各个时代的特征亮点。朱镕基视察黄湾纪实,全程记录了时任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1997年农民卖粮难的关键时刻来到该镇,他深入粮站和卖粮农民交谈,登上粮仓查看粮食安全收储情况,迈入农家和农民算种田账,字字句句都引入入胜。还收录了地名来历、各个姓氏《家谱》选登,辈谱等项内容,准确的为各姓氏提供了班辈排序使用。
在战事略记中,选择重点记载镇内所发生的在抗击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所发生的五六处重大战斗,狠狠打击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部队以及土匪,每次战斗的血雨腥风都详实进行记载,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史料。
《黄湾镇志》出版发行,省、市、县党史和地方志以及乡镇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为其他乡镇开展修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此志不仅仅限于一个乡镇,她是千里淮北广大农村历史文化和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黄湾镇政府在镇县召开一系列发行会和座谈会,推介黄湾历史和文化,志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的正能量,正在放出绚丽的异彩。(刘万广、许林、马兆辉)
责编:陈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