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 侯口村位于砀山县唐寨镇南偏东,东与萧县毗邻,又被称为砀山的东大门。310国道横穿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1325户、4806人,下辖5个自然村,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23人。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4万元。但往日的侯口村,群众生活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战斗力,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软弱涣散村。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让我们走进侯口村,看看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神秘武器”。
盘活资源 让村里的闲土地成了“聚宝盆”
“你们看看,咱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真大,也有了好几个企业......,”这是返乡的人们见面后聊的最多的话题。这一片片厂房背后谁曾想几年前还是一块块闲土地。“土地资源永远都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命根子!”侯口村党总支书记王法松在村两委会上讲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现实中,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家中土地也成了“留守土地”,不是荒着就是简单地对外租赁着,由于土地面积小,租金低不说,还没有话语权。村“两委”大胆尝试,利用村里的合作社对闲置的土地进行整合,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土地折股量化交给村集体统一规划、开发、经营,村民们按股享受分红。通过这种村民“携地入股”的方式,侯口村整合了800余亩土地,承租给龙头企业,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创收超过30余万元,彻底的实现了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在尝到土地资源的甜头后,侯口村“两委”又打起了沟坎路渠等小块闲地的“主意”。一种新的“借地”模式在侯口村悄然流行起来,村里借着村民们户外的闲置土地、田间地头、生产路两侧种植了“金丝小枣”,发展起了“边角经济”,土地又一次的给侯口村带来了收入的甜头,正是这种多样化的土地盘活模式,让村里的闲散地真正变成了集体收入的“聚宝盆”。
巧借外力 让村里的产业园成了“香饽饽”
众人拾柴火焰高,深度挖掘自身潜力后,侯口村两委打起了借梯登高的主意。
2018年,侯口村巧借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了财政资金94.48万元建设了占地10余亩的“食用菌双孢菇种植大棚产业园”,在产业园的经营方式上,侯口村动了一番心思,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将基地的8个温室大棚,交给了有种植经验和电商销售渠道的砀山县壹体合作社来经营,利用这一外力,实现了产业园增收少走弯路,借梯登高享分红的目标。2019年底,侯口村如期收到了9.3万元分红资金,带动了20户贫困户就业,产业园增收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了前期分红收入的铺垫,作为中央扶持的集体经济项目村,在谋划扶持村项目伊始,侯口村就瞄准了合伙经营这一方向,与砀山县万顺泡沫制品有限公司合伙经营水果塑料周转筐生产,将采购的注塑机折股投入到企业,借助企业的生产经验和销售渠道,让村里真正做到了“资金保险、省心赚钱”,2020年开始,侯口村又如期增加了4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自营创新 让村里的小公司成了“绩优股”
每年5月,侯口村杜文友的家庭农场辣椒制种基地都要忙着对辣椒进行授粉,授粉的最佳期就仅有两周,而且每天能进棚授粉的时间也就3、5个小时,往年这时候,杜文友总是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授粉工人?在侯口,像杜文友这种临时大量用工的家庭农场主不在少数。自从村里成立了劳务公司,杜文友今年的心情总算能和他的辣椒花期一样舒展了。
侯口村利用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富足的特点,成立了村级劳务服务公司,将原来零散自发的务工就业有效盘活,不仅打造了方便群众的有序劳务产业,更是为村集体创下了新的增长点。书记王法松说:“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就是劳务中介等常见的业务,有了这个小公司不仅帮助了村民就业,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真是一举两得呐。”成立劳务服务公司,不仅为中小企业和务工村民铺上了致富路,也有效解决了村民“单打独斗”,有活接不下来或工钱高低差别等问题。公司建立了就业台账,定期为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务工培训,有效打通了就业“最后一公里”,自公司运营以来,解决务工的同时,也承揽了镇上文唐路绿化养护项目,不到半个月就盈利了近万元。小公司真正成为了集体经济增收的“绩优股”。(王敏)
【责编:耿莉】